艾灸,別稱灸療或灸法,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灸作用機制與針灸有相近之處,并與針灸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等諸多優點。
“灸”字考
“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后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簡(法律文書)《封診式·賊死》中載,“男子丁壯,析(皙)色,長七尺一寸,發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義,訓為灸灼。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陰陽》),《足臂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足臂》)、《脈法》、《武威漢摹醫簡》中均作“久”字?!熬谩币院笱葑優椤熬摹弊?。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 從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證,現代胡厚宣認為,“我釋床,亦即庥字……字當象一人臥病床上,從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現??狄笳J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灸法的運用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于人類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萬年前,云南元謀人就已開始用火。陜西藍田人在100萬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跡,北京周口店人在50萬年前已經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種。 《莊子·外物》載:“木與木相摩則燃”,《繹史·大古第一》載:“燧人鉆木取火,炮生為熟,教人熟食”。人們在百萬年的加工石器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摩擦生火的事例,從鉆木、刮木等生產實踐所引起的燃燒中,逐漸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終于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種簡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國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仍在使用著,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聰人鋸竹取火,黎族鉆木取火等。 火的發現和使用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火的掌握既可使人類躲避猛獸的侵襲,可以熟食,又可抵御嚴寒酷冬的惡劣氣候,還可將樹木等用火燃著后灸于患處,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灸的材料的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對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選擇,至《黃帝蝦蟆經》已載有松、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說,因為其對人體有所傷害,所以逐漸被淘汰,但桑樹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蹦净鹁?,病瘡易瘥,但艾葉熏灸則療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漸多用艾葉來代替其它灸療。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于人類掌握用火之后,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灸的適應癥
灸療,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療寒癥的。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后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 《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載,晉景公病,延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肮ァ奔词蔷姆?,“達”即是刺法。
艾灸療法起源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于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于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梢姲寞煼ㄔ诖呵飸饑鴷r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癡脫落后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無瘢痕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后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艾卷灸
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等材質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盒
施灸時,把溫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應灸部位,將點燃的艾卷對準穴位置于鐵紗上,蓋上盒蓋。艾盒蓋打開的大小程度可根據溫度調節。每次施灸時間在15-30分鐘??梢砸淮尉母浇亩嘌?,在針刺穴,再次施灸。適用于常見病癥:痛經、腰痛、腹瀉等病癥。
溫經散寒,促進人體氣血的運行
正常的生命活動依賴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在經脈中流動,完全靠“氣”的推送,因此氣行血才能暢??墒?,很多原因都可能影響氣血的運行,例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說明寒熱對氣血運行有影響。氣寒血澀,血液運行緩慢容易凝結而生病,對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溫經散寒,保持血液運行正常?!鹅`樞·刺節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火調就是艾灸。因此,艾灸法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十分有效。
行氣通絡,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人體各部分都分布著經絡,經絡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是聯接內外,調節肌體正常運行的關鍵。因為“六淫”的侵襲,人體局部容易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或一系列功能障礙。艾灸相應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強人體抗病的作用。
扶陽固脫,挽救垂危
陽氣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人的壽命也跟陽氣是否健旺有關。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甚至元氣虛陷,脈微欲脫,這時就可用艾灸法救治。宋代的《針灸資生經》里說:“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薄秱摗分赋?,“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可見出現嘔吐、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關元、神闕等穴可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都可用艾灸法治療。
升陽舉陷,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陽氣虛弱不固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癥,《靈樞·經脈》說“陷下則灸之”,因此氣虛下陷,臟器下垂等癥可用艾灸療法。脾胃學說創始人李東垣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惟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艾灸不僅可以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還可治療衛陽不固、腠理疏松等癥,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
拔毒泄熱,調節機體功能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艾灸主要治療寒證,不少醫家都提出熱證禁灸,但也有一些醫家贊同熱證用艾灸,如《黃帝內經》里提到用艾灸治療癰疽,唐代《千金要方》里指出艾灸法有宣泄臟腑實熱的作用,如“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等?!夺t學入門》闡明熱證用灸的機制是“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因此,艾灸法只要使用得當,既能散寒,又能清熱,對機體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中醫學一直非常重視預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療疾病之外,就有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的作用,是傳統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民間俗話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身的作用。唐代《千金要方》里說“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疬溫瘧毒氣不能著人”,可見艾灸能預防傳染病?!夺樉拇蟪伞防飫t有灸足三里預防中風的記載。艾灸可溫陽補虛,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盛壯,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人體就健康;命門是人體真火的所在,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陽氣充足;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從而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灸療的適應證與針刺、藥物同樣是十分廣泛的,內、外、婦、兒各科急、慢性疾病,不論寒熱、虛實、表里、陰陽都有艾灸療法的適應證??偟脑瓌t是陰、里、虛、寒證多灸;陽、表、實、熱證少灸。但有些實熱證、急性病,如疔癰瘡毒、虛脫、厥逆等,也可選用灸法。凡屬慢性久病,陽氣衰弱,風寒濕痹,麻木萎軟,瘡瘍瘰疬久不收口,則非灸不為功。灸法亦可用于回陽救逆、固脫,如腹瀉、脈伏、指冷、暈厥、休克可急灸之,令脈起溫。
1、用于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癥,如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
2、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及中焦虛寒嘔吐、腹痛、泄瀉等。
3、用于治療脾腎陽虛,元氣暴脫之證,如久泄、久痢、遺尿、遺精、陽痿、早泄、虛脫、休克等。
4、用于治療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證,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
5、用于治療外科瘡瘍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瘡瘍潰久不愈,有促進愈合、生肌長肉的作用。
6、用于治療氣逆上沖的病證,如腳氣沖心、肝陽上升之證可灸涌泉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無病自灸,可增強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長壽不衰?,F代臨床發現,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施灸的禁忌部位
凡顏面部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關節活動處不宜用瘢痕灸,以防化膿、潰爛,不宜愈合。此外,大動脈處、心臟部位、靜脈血管、肌腱潛在部位,妊娠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乳頭,陰部、睪丸等處均不宜施灸。以上不過略舉大概,如用變通辦法,用艾卷灸、間接灸等,則有些部位可溫灸。如遇急病、危癥,應靈活機動,酌情施行,不可拘泥。
禁灸病癥
艾灸主要借溫熱刺激來治療疾病。因此,對于外感溫病、陰虛,內熱、實熱證一般不宜施灸。另外,傳染病、高熱、昏迷、抽搐,或極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惡病質之垂危狀態,自身已無調節能力者,亦不宜施灸。
禁忌人群
一般空腹、過勞、過飽、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艾灸。不宜在風雨雷電、奇寒盛暑、大汗淋漓、婦女經期之際施灸(治大出血例外)。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后在室內放置1年后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后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后,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艾炷的制作
適量艾絨置于平底磁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艾卷的制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后將其置于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最后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間隔物的制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姜片、蒜片、蒜泥、藥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凈后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后搗爛成泥。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后,用黃酒、姜汁或蜂蜜等調和后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后應用。
?。ㄙY料綜合百度百科、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