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1日題為《大陸高校招臺生 錄取標準同陸生》的報道,詳細公布了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招生訊息。
北京大學近期公布了《2023年面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招收 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申請日期自2022年11月15日上午9點至2022年12月30日下午5點止。簡章指出,考生須依照要求,提交相關資料與報名費。復試擬將在2023年3到4月舉行,考試形式和具體時間則待院系確定后通知。北京大學簡章特別強調,“港澳臺生的錄取標準與內地(祖國大陸)同專業學生相同”,即對港澳臺生與大陸學生一視同仁,校方會根據院系考核結果進行綜合評定,并將于2023年5月發榜,6月下旬寄發錄取通知書。
北京清華大學同樣公告了《2023年招收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研究生簡章》,申請日期則到2022年12月28日中午12點截止,臺生持在臺灣居住的有效身分證明報名??荚囐Y格方面,北京清華大學則在簡章說明,每名申請人只可申請一個院系的一個志愿。包含筆試與面試等綜合考核,將在2023年3到4月進行。錄取通知書則在2023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發放。新生預計將在8月下旬報到。
旺報報道指出,受疫情影響及臺海關系不睦,兩岸文教交流幾乎中止,然而在這敏感時刻,“大陸頂大依舊對臺招生引起關注”。報道引述前臺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的觀點指出,這兩校為大陸“指標型大學”,將對臺招生工作放在港澳臺的“大帽子”下,“有明顯政策性考量”。但陳振貴指出,大陸此種作法,與民進黨當局對大陸凡事采抵抗式策略、“逢中必反”的作法,完全不一樣。
一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臺青說,大陸就業機會比臺灣多,有意到大陸工作的臺灣學子,大多會報讀大陸研究所,以利求職。圖為在湖南中南大學考點,考生排隊進入考場。(新華社)
陳振貴表示,兩岸敵意螺旋盤旋不下,即便官方交流仍“有讀不回”,但民間交流比較寬松,還是持續在進行,只是態度趨于低調。未來雙方交流是否開放更多,特別文教交流能否逐漸恢復,值得觀察。
面對兩岸關系危局,外界好奇是否影響臺生赴陸就學意愿?陳振貴認為,到大陸念大學與碩博士班的臺生,大部分以臺商子女與有意到大陸發展的臺生為主。
據旺報報道,一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資深臺青透露,即便近年兩岸關系不穩,甚至還存在著疫情等因素,但臺灣學子到大陸念書的群體,并沒有出現“雪崩式的減少”,整體來數量依舊持平,主要出自于就業考量。疫情雖讓大陸經濟發展受到挑戰,但大陸就業機會依舊比臺灣多。因此象是家長是臺商,或是有意到大陸工作的臺灣學子,大多會報讀大陸研究所,希望能在畢業之后,留在大陸工作。
圖為北京大學舉牌歡迎港澳臺新生。(資料圖片來源于新華社)
該名臺青也說,除以上兩類臺青都把求學目標都放在大陸,還有一類則是已在大陸工作多年臺灣青壯派,為了“鍍金”在大陸的職場地位或經營人脈,多半也會到大學再深造,如果已有碩士文憑,大多會在大陸名校再攻讀一個博士學位,像廈門大學博士班便有不少臺灣青年就讀。(華夏經緯綜合臺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