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聯盟黨首任主席、《觀察》雜志發行人紀欣日前在華東師范大學臺灣研究院、上海海峽兩岸研究會、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聯合舉辦“中共二十大對臺方略與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上表示,未來統派應當在有限的資源下發展組織,加強學習,并加強團結,才能不負國家賦予我們反“獨”促統的使命。
紀欣表示,中共二十大報告特別指出,“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偉大祖國永遠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后盾!”這段話高度肯定了臺灣島內的愛國統一力量,也有期許統一后,臺灣將由“愛國者治臺”之意。這段話對島內統派,在長期缺乏社會資源又被打壓下,仍能艱苦奮斗、不屈不饒,是一大鼓勵。不過,從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及“修憲”公民復決來看,島內統派的表現仍有值得檢討之處。
“先談選舉結果,盡管民進黨大敗,但小黨整體表現不佳,民眾黨聲勢浩大,卻只拿到全省4%的選票,尤其,政治立場偏統的新黨全省只剩一席臺北市議員,而勞動黨也僅在新竹縣保住一席議員,這證明平常不經營地方、發展組織,是難以在選戰中獲勝的?!奔o欣說,在“選舉掛帥”的臺灣,當選公職至為重要,但對關鍵議題適時發揮影響力,阻擋臺灣逐步走上“臺獨”之路,其重要性決不小于當選幾席公職。
紀欣認為,這次“修憲”復決案未達門檻不通過,基本上是因民進黨表現太差,大失人心,以至于綠營支持者投票不踴躍,尤其年輕人對蔡英文提名不當,以及兵役將延長至一年極度不滿;選民不滿民意代表草率“修憲”、臺灣選務部門怠忽職守等因素所致。相較于過去曾發動大型的拒領“公投票”運動,統派這次并未扮演積極角色。
紀欣說,猶記得2007年陳水扁宣布,要于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舉辦“入聯公投”,國民黨不甘示弱也提出“返聯公投”,當時統派政團,不分左右,紛紛站出來反對“公投亂大選”,積極游說國民黨人放棄領取“公投票”,在全省組成“拒領公投票行動聯盟”,更于選前集資在報紙刊登拒領“公投票”廣告。開票結果,兩案均祗有35%的人領票,未達當時法定要求的50%成案門檻遭到否決。
紀欣認為“拒領公投票運動”是臺灣統運史上最具實效的一次行動,也從而相信,只要反“獨”促統的政團及社會各界人士團結起來,以理服人,臺灣民眾可以阻擋任何人、任何政黨利用“公投”或“修憲”復決走“獨”。
對于統派政團這次表現相對消極冷淡,紀欣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以為此次“修憲”內容攸關青年參政權,不宜阻擋,又與統“獨”無關,無須阻擋。但臺灣七次“修憲”的目的均祗有兩個,一是擴權,二是走往法理“臺獨”。要反“獨”就必須反“修憲”,尤其此后“修憲”均須經“公民”復決,含有臺灣住民自決的涵義,我們更不該背書。
第二,較難辨別“修憲”復決與一般“公投”之不同,也因此不確定相關法律規范。知識就是力量。我們要說服群眾,就必須自己先認真學習,否則無法以理服人。
第三,臺灣選務部門在選前未說明如何領取復決票,這使很多人擔心若不領票會留下紀錄。從投票結果可知,這次特意不領復決票者不多,但有超過500萬人在領票后蓋上不同意。由此也可推論,民進黨全面“執政”后排除異己的作風及“國安五法”、“反滲透法”,對民眾產生了嚇阻作用。未來如何反制綠色恐怖,是島內統派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2017年底通過“政黨法”,許多原屬于人民團體的政治團體,被迫解散或轉為社會團體,而少數順利轉換為政黨者為避免被撤銷,也忙于選舉,似無余力抵制更為重要的“修憲”復決案。
紀欣表示,最后,未來統派應當在有限的資源下發展組織,加強學習,并加強團結,才能不負國家賦予我們反“獨”促統的使命。(記者 張爽/中評社)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thedunesgolf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