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sj4ji"></td>

  • <acronym id="sj4ji"></acronym><object id="sj4ji"><strong id="sj4ji"><xmp id="sj4ji"></xmp></strong></object>
    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走進"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天地同和

      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從昭示宇宙規律的道法自然思想與天人合德、民胞物與的倫理觀念,生發出與之匹配呼應的政治秩序和人文訴求,反映中華民族對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基本認知。

      “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大文博機構首度聯袂推出的重磅特展,從故宮和國博的豐厚館藏中精選400余件文物精品進行展示,闡述中華文明的“和”文化、“合”理。展覽分為“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單元,以“和”統領,從宇宙、天下、社會、道德4個層面,闡述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豐富內涵。

      本期策劃聚焦“天地同和”單元,本單元闡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從昭示宇宙規律的道法自然思想與天人合德、民胞物與的倫理觀念,生發出與之匹配呼應的政治秩序和人文訴求,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基本認知。這一觀念,為我們今天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論基礎。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玉禮器拼圖

    展覽中形制多樣的玉禮器拼圖。(攝影、制圖:虞鷹)

      步入展廳,故宮博物院藏的紅山文化玉坐人像、玉龍、玉玦形龍,良渚文化玉琮,齊家文化玉璧,龍山文化玉三牙璧等,形制多樣的玉禮器引得觀眾駐足欣賞。華夏先民采天然之美玉,精心琢磨成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禮器。這是遠古人類“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體現。

      玉是遠古時代人們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重要載體。中國人認為玉與神靈、健康以及美好的事物相關,它們被當做人類與神靈世界溝通的媒介,在精神領域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些非同一般的特征也使得玉器成為等級、身份及權利的象征。

    01

      商王卜旬刻辭牛骨(商代 故宮博物院藏)和乙卯卜祀畀等字刻辭龜甲(2件)。(商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甲骨系指商代中晚期用于占卜的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文字內容以商王及其宗族的占卜記錄為主,涉及天文、歷法、地理、戰爭、祭祀、田獵等,少量為記事刻辭。

    02

      圖左為四神博局紋銅鏡(漢代 故宮博物院藏),圖右為上清含象銅鏡(唐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成的“天之四靈”與天地萬物、陰陽五德關系密切。它們分別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春、秋、夏、冬四個季節,體現古人“萬物有靈”觀念。

    03

    唐人繪《伏羲女媧像》。(攝影:虞鷹)

      唐人繪《伏羲女媧像》,畫面表現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神,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思想。

    生產、生活工具的發展歷程

    04

    石器與玉器。(攝影:虞鷹)

      石器是以石塊為原料制作的生產工具,是人類早期發展階段的創造,通過敲擊、捶打等方式制作而成,由簡陋、粗重向規整、精細演進。從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中華文明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石器的加工主要采用磨制法,種類有錛、斧、鑿、刀、鐮等,造型規整,表面光滑,鉆孔技術更趨發達。所用材料多經揀選,注重硬度、色澤和紋理,顯示出原始美感。

    05

    骨器。(攝影:虞鷹)

      早在舊石器時代,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已經開始使用以獸骨、獸牙制作的飾品和工具。新石器時代以來,用獸骨制作的農具、樂器和工具大量出現;獸牙則主要用于制作裝飾品和祭祀用具。在這些牙骨材料中,象牙因質地細膩和色澤乳白而備受青睞。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都曾出土過象牙制品。

    06

    陶器。(攝影:虞鷹)

      陶器伴隨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提高而產生,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脊抛C據表明,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約2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制陶術在我國獲得很大發展,黃河、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彩陶而聞名,下游地區以工藝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稱;東南沿海地區以印紋硬陶為代表;北方地區陶器則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稱奇。不同地區出土的陶器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

    012

      圖左為彩漆幾何紋耳杯(戰國 故宮博物院藏),圖右為彩漆云紋卮(西漢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08

    青銅器。(攝影:虞鷹)

    07

      青銅竊曲紋鼎(7件)和青銅竊曲紋簋(6件)(春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套鼎簋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七件銅鼎和六件銅簋造型與紋飾基本相同。(攝影:虞鷹)

      青銅禮器是中華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有食器、飲器、樂器、兵器、水器等多種。鼎簋為理氣的核心,鼎用以烹煮和盛放肉食;簋用以盛放粟、黍、稻、糧等飯食。鼎數目的多寡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士三鼎。簋常以偶數出現,與鼎配套使用,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順天應時”的文化傳統

    09

      烏木管“太和翔洽”紫毫筆(2支)(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和“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詩”彩色墨(正月、三月)(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展廳里的清乾隆“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詩”彩色墨即是“順天應時”文化傳統的體現。此墨一套兩匣,每匣6屜,每屜6錠,共計72錠,一錠墨對應一物候,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及葉式、碑式、琴式、鐘式等。墨色分綠、紅、白、藍、黃5種,與中國傳統五行相對應:春(正月、二月)為木,對應綠色;夏(四月、五月)為火,對應紅色;秋(七月、八月)為金,對應白色;冬(十月、十一月)為水,對應藍色;兩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為土,意為激活、生發,對應黃色。

    010

    五彩十二月花卉圖題詩句杯(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在月令彩色墨旁邊,陳列著一套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圖題詩句杯。這套五彩杯由12件組成,光潔白釉上飾以青花五彩,一面繪有每月代表性花卉,另一面題寫與花卉相對應的詩句,詩句大多取自《全唐詩》。此套瓷杯屬于御用酒杯,胎薄體輕,紋飾秀美,款識工整,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鎮御窯廠制作青花五彩薄胎瓷的最高水平。

    時辰拼圖

    部分文物拼圖。(攝影、制圖:虞鷹)

    中華禮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樂器拼圖

    拼圖:青銅編鐘、編磬、編镈、編鐃。(攝影、制圖:虞鷹)

      雅樂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饗時使用的正統音樂,其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古代雅樂的主要樂器是編鐘和編磬,樂首以銅鐘發聲,樂末以玉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象征“金聲玉振”。

    014

    清代“中和韶樂”樂器(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中和韶樂”在明清樂制中規格最高,主要用于中祀以上的壇廟祭祀和國家朝會典禮。中和韶樂可謂儒家推行禮樂教化理念的一個縮影。清乾隆年間制作的銅鍍金雙龍鈕云龍紋編鐘,分兩層懸掛于雕龍漆金的架座上,盡顯莊重典雅。與之配套使用的青玉描金云龍紋編磬,選用珍貴的新疆和田碧玉制成,磬體兩面飾以描金云龍紋,描金紋飾的金黃色與玉質的碧綠色相映生輝,華麗奪目。

    拼1

    清代“中和韶樂”樂器(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中和韶樂”之名,始見于明朝,但其樂器形制、樂隊配置、樂曲風格,均沿襲自先秦以來的歷代宮廷雅樂?!爸泻汀?,即中正平和之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儒家以“致中和”為最高理想;“韶”,又稱“簫韶”,相傳是大舜時的樂舞,被孔子推尊為盡美又盡善,成為歷代雅樂的最高典范;“樂”,“與音相近而不同”,不同于“鄭衛之音”,只有顯現“天地之和”、“通倫理”的“德音”才能成為“樂”。

      中和韶樂的樂器,有“金之屬”的镈鐘、編鐘,“石之屬”的特磬、編磬,“土之屬”的塤,“革之屬”的建鼓、搏拊,“絲之屬”的琴、瑟,“木之屬”的祝、敔,“匏之屬”的笙,“竹之屬”的排簫、簫、笛、篪,追求“八音克諧”“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境界。

    清代皇家的“和合”文化

    013

    紫禁城全景模型(1:350)(20世紀90年代 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虞鷹)

      這座故宮博物院藏的20世紀90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按照1:350比例建造。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此后雖屢有重修或局部改建,但基本格局保持至今。該建筑群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居北朝陽,地勢沖要,面向金水河,背倚景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長753米。城垣高9.9米,底面寬8.6米,頂面寬6.6米,城垣外護城河寬52米。

      紫禁城分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為陽,是皇帝臨朝問政和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場所,呈現了含三大殿在內的主軸及太和門左,右文華殿、武英殿兩個輔軸的空間格局。殿臺建筑莊嚴雄偉,布局疏朗壯闊。內廷為陰,是天子后妃的居住生活場所。乾清、坤寧兩宮為陰(后增交泰殿),另有十二宮(后妃寢宮)、十所(皇子住處),象征星辰拱衛。建筑與環境緊湊細微,充滿生活氣息??傮w上看,紫禁城內建筑的布局,一律以南北中軸線為主導,以“南向之為善”,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秩序嚴格,完美地體現了“方位在天,禮序從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天、地、人和。

    清皇室拼圖

    拼圖。(攝影、制圖:虞鷹)

      紫禁城中帶“和”的建筑主要包括外朝之協和門、煕和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內廷之永和宮、頤和軒、養和精舍等,共計19處建筑。從這些名稱中可一窺“和合”文化對于清代皇家建筑的影響。

    編輯策劃:虞鷹

    亚洲日韩第一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天天做日日做_无码日韩人妻性色视频_公熄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 <td id="sj4ji"></td>

  • <acronym id="sj4ji"></acronym><object id="sj4ji"><strong id="sj4ji"><xmp id="sj4ji"></xmp></strong></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