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11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文博會共吸引3000多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亮相,設立60多家分會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全部參展。本屆展會分為線下博覽與交易、云上展示與交流和配套活動等三大部分,有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進行現場展示與交易,為海內外新產品、新項目提供“首秀”平臺。
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方偉彬 攝(來源:中新網)
本屆文博會辦展成果再創新高,展示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
本屆文博會共有3596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參展,較上屆增加194家。參展企業中,龍頭文化企業占比達到70%以上。本屆文博會共展出文化產品超過12萬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展示與交易。
相關鏈接:
從首屆的1個增長為如今的64個——分會場展現文化產業累累碩果
尼泊爾參展商展示特色產品。方偉彬 攝(來源:中新網)
本屆文博會在線下恢復設立“一帶一路”國際展區,海內外客商紛至沓來,參展商結構和質量較以往各屆大有提升。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300家展商入駐文博會“文旅消費館·一帶一路國際館”,108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和專業觀眾線上線下觀展、采購。法國工業設計協會、中法品牌美學中心首次參展,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伊朗參展商馬迪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特色商品。方偉彬 攝(來源:中新網)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們在本屆文博會上展出了琳瑯滿目的產品:泰國的香薰精油、捷克晶瑩剔透的水晶、韓國燒制的茶具……
絲綢之路途經的中國省份,也在展館內大放異彩。陜西館的“唐代集市”、寧夏館的“時光走廊”、甘肅館的“夢回敦煌”……通過沉浸式體驗、VR技術、歌舞表演,以文化為“橋”,文博會正不斷促進各國文化交流。
相關鏈接:
深圳文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展區重返 逾300家海外展商入駐
地屏上顯示的中軸線吸引觀眾眼球。蔡敏婕 攝(來源:中新網)
聚焦數字化建設,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1517平方米的展區集聚了國家級文化產業市場主體、重要平臺和最新技術創新成果,利用虛擬展示、沉浸式體驗和數字視聽等技術,提升展陳效果,拓展豐富展陳內容,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產業盛宴。
在數字中國展區,文博會虛擬人“小水滴”為觀眾打開文化數字化大門,同時帶來一場裸眼3D立體秀。
觀眾在文博會體驗項目。蔡敏婕 攝(來源:中新網)
在文博會現場,前沿科技元素隨處可見:元宇宙技術、AI、虛擬人、VR……各種“數字+文化”的元素以新奇有趣的體驗,極易上手的互動方式,沖擊著觀眾的眼球和感知。
云上文博會平臺按照展館展區分類展示文化產品和項目,利用全景拍攝技術模擬線下展示場景,將線下展覽內容在云上平臺進行同步展示,并強化網上交易功能,打造“數字文博會”。
“北京文化書系”亮相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北京出版集團供圖(來源:中新網)
寧夏展館。陳文 攝(來源:中新網)
在本屆文博會上,不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組團參展,帶來最新互動體驗項目以及特色文創產品。豐富的文化業態,繁榮的文化產品供給,成為本屆文博會的一大亮點。
相關鏈接:
來深圳文博會逛一圈 這些火上熱搜的互動體驗項目和特色文創產品全get!
澳門元素的文創首飾產品。方偉彬 攝(來源:中新網)
香港青年設計師設計的“愛心小飛象”。方偉彬 攝(來源:中新網)
在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設有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的粵港澳大灣區館,為香港和澳門設計師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品牌“國博衍藝”設計的一系列文創產品提供亮相平臺。香港“愛心小飛象”、澳門大三巴牌坊文創首飾、澳門新八景香氛……香港創意館、澳門創意館悉數亮相,帶來兩地最新文創設計產品。
紅白藍三色相間的遮陽棚下,臺灣尚美綜藝團的舞臺上,卡拉OK音響里傳來了臺灣歌手陳小云的閩南語經典歌曲,舞臺下是一桌又一桌用食品模型擺出的“酒席”。文博會上,臺灣參展商把“辦桌”文化搬到了展館。
相關鏈接:
文博會山東展區設立“淄博燒烤”區域。蔡敏婕 攝(來源:中新網)
本屆文博會展示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蔡敏婕 攝(來源:中新網)
3596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亮相,64家分會場,108個國家和地區、2萬名海外專業觀眾應邀參會采購,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進行現場展示與交易,海外參展商數量和質量恢復至疫情前最好水平……
這一串閃亮的數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形象??缭绞泡d的文博會,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不斷攀升,是展示我國文化建設成就、文化創新成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全面展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最強舞臺,更是彰顯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平臺。
相關鏈接:
?。ㄙY料綜合中新網、光明日報、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