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年8月文化關鍵詞,包括首個非遺領域行業標準、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廣州中山紀念堂、三星堆博物館新館、2023上海書展、2023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中國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統、巫山龍骨坡遺址考古、甲午海戰沉艦來遠艦遺址水下考古、秦公一號大墓陪葬車馬坑考古、青海夏爾雅瑪可布遺址考古、第四屆黃河之濱藝術節、2023北京中軸線國際藝術周、國博“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中國白——德化白瓷展”、文瀾閣《四庫全書》整理出版工程回顧展、“錦繡中華·紫禁之巔——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京津冀甘黔湘六地非遺大聯展、“榷陶清暉——館藏康雍乾官窯瓷器展”、2023年西藏唐卡藝術文化展、沈鵬、國產神話大片《封神第一部》、電影《孤注一擲》、《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等入列。
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文化行業系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近日已由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發布。該標準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起草,主要用于指導和規范我國各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的采集和著錄工作。>>>【詳文】
臺灣文創品吸引參觀者。呂明 攝(來源:中新網)
8月4日至7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舉行。本屆文博會秉持“一脈傳承·創意未來”主題,展出面積達1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屆。本屆文博會更加聚焦科技賦能文旅產業,首次設立數字文旅主題館,眾多數字科技頭部企業紛紛帶來了基于“元宇宙”打造的全新文旅及休閑生活場景,全方位展示數字科技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新趨勢。>>>【進入策劃】
參觀者在交流合作館江蘇展區了解特色商品。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來源:新華社)
8月17日,第十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2023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在西安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屆西部文博會以“激發產業新動能 書寫協作新篇章”為主題,設置了交流合作館、產業成果館、數字文化館、文旅融合館、文化創意館五大展館和旅游出行裝備室外展區,集中展示文旅發展新成果。>>>【詳文】
廣州中山紀念堂正在開展修繕工作。張藍澤攝(來源:中新網)
廣州中山紀念堂日前啟動25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作。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筑外立面已經圍蔽,正在進行施工作業。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筑設置了專門安全防護通道,供民眾進出,并在通道顯眼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廣州中山紀念堂是近代廣州的地標性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結構有機結合的典范。>>>【詳文】
新館展出的“Ⅰ號青銅神樹”。安源 攝(來源:中新網)
2.2萬平方米的展陳面積、近600件首次展出的文物……日前,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四川廣漢市落成使用,向觀眾展示最新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和科技手段,讓人們領略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感受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源遠流長。>>>【詳文】
8月16日,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帷幕。王笈 攝(來源:中新網)
作為中國出版業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大眾書展之一,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8月16日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帷幕。各地書迷紛涌至此“淘書”逛展,沉浸于申城夏日里的書香四溢。據悉,2023上海書展將舉辦至8月22日。設置于上海各區的“特色分會場”“閱讀分會場”,讓這場“閱讀盛宴”在上海全城流動飄香。>>>【詳文】
讀者在2023南國書香節上閱讀。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來源:中新網)
2023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18日開幕。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南國書香節,展區面積和參展商數量均創歷史新高。本屆南國書香節主會場回歸廣州廣交會展館,并在廣東全省設立535個地市分會場、73個鄉村分會場,匯聚海內外300余家出版社和供應商,展出圖書和文創產品超過30萬種。>>>【詳文】
《雪山大地》。主辦方供圖
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經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審核批準,楊志軍《雪山大地》、喬葉《寶水》、劉亮程《本巴》、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東西《回響》5部長篇小說獲此殊榮。>>>【詳文】
平糧臺城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陶質排水管道(圖片來自曹艷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來源:中新網)
中國考古學家對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出土陶排水系統的最新研究表明,該排水系統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是中國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統,可能是先民對環境危機的早期社會和環境適應策略,體現出一個史前社會進行集體水管理的早期案例。>>>【詳文】
龍骨坡遺址考古發掘區場景。盧先慶 攝(來源:中新網)
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遺址2023年度考古發掘項目8月16日在當地正式開工,標志著該遺址啟動第五階段的發掘工作,有望出土更多古人類、古生物化石及相關人工制品。龍骨坡遺址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是迄今歐亞大陸時代最早、內涵最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距今已有200余萬年歷史,1985年發掘出土了東亞地區迄今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被譽為“東亞人類搖籃”。>>>【詳文】
甲午海戰沉艦來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這次調查將通過抽沙發掘,初步明確該艦保存狀況和分布情況等信息,為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據悉,此次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將歷時60天,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調集來自山東、廣東的水下考古隊員,以及廣州打撈局人員共同組隊。>>>【詳文】
經國家文物局審批,秦公一號大墓陪葬車馬坑2023年度考古發掘當日啟動,這是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的第四次考古發掘。計劃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據介紹,秦公一號大墓陪葬車馬坑是秦公一號大墓的隨葬坑,1977年發現,全長87.6米,寬20米,深14.5米。200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車馬坑進行了初步發掘,發掘深度9米,因為沒有保護設施,考古發掘被迫中止。>>>【詳文】
夏爾雅瑪可布遺址考古發掘取得新進展,聯合考古隊通過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該遺址三片墓地共有3228座墓葬??脊艑<艺J為,這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墓葬數量最多的墓葬群。夏爾雅瑪可布遺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巴隆鄉,是一處既有居址又有墓地的諾木洪文化大型聚落,年代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詳文】
開幕式舞蹈《金光千佛》。戴文昌 攝(來源:中新網)
8月18日晚,第四屆黃河之濱藝術節在甘肅省蘭州市體育文化廣場開幕。本屆藝術節分為廣場文化惠民演出、精品舞臺劇目劇場演出和優秀劇目網絡直播三部分,讓更多民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文化盛宴”。>>>【詳文】
演員表演《故宮里的大怪獸之消失的龍女嫁衣》的片段。2023北京中軸線國際藝術周組委會供圖(來源:中新網)
“戲潤中軸——2023北京中軸線國際藝術周”8月19日在天橋藝術中心開幕。為期9天的藝術周中,22場演出、4場中軸線文化對話、4場全民互動活動、2條Citywalk探訪線路將同時“開跑”。>>>【詳文】
圖為展廳現場。(來源:中新網)
玉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紅山文化的玦形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鳳”的鳳形佩、婦好墓出土的鳥紋石磐等經典玉器悉數展出。>>>【詳文】
展覽現場。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來源:新華社)
8月25日,“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精選從古至今400余件(組)德化白瓷作品,分為“一白獨秀”和“百技爭艷”兩個單元,體現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藝和一脈相承的傳承創新。
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鮑夢妮 攝(來源:中新網)
8月30日,“文瀾重光——文瀾閣《四庫全書》整理出版工程回顧展”在浙江杭州開幕,整套1559冊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亮相。這是首次面向大眾公開舉辦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展覽。>>>【詳文】
“錦繡中華·紫禁之巔——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啟幕。主辦方供圖(來源:中新網)
“錦繡中華·紫禁之巔——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日前于北京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緊密關聯中軸線申遺和非遺傳承保護,落地景山公園,以其文化內涵助力中軸線申遺,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以藝術的“生活場景”式的復現方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非遺技藝賦予新能量,探索適應當下的呈現語境。>>>【詳文】
第五屆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遺聯展現場。王在御 攝(來源:中新網)
本次大聯展以“邂逅活力非遺創享品質之城”為主題,以“遇見.國之寶”“同源.京津冀”“多彩.甘黔湘”“崛起.新希望”為核心展區,充分展示來自京津冀甘黔湘六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項目和匠心工藝,展現非遺之美,景泰藍、雕漆、宮毯、花絲鑲嵌、金漆鑲嵌、牙雕、玉雕、京繡“燕京八絕”精品集中亮相,展出作品的質量、數量、等級創歷屆新高。>>>【詳文】
清乾隆斗彩花卉小碗。遼寧省博物館 供圖(來源:中新網)
“榷陶清暉——館藏康雍乾官窯瓷器展”8月29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再現官窯瓷器的華貴與精美。展覽遴選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康雍乾精品官窯瓷器74件/組,以傳承與創新為展覽脈絡,展示官窯瓷器的華貴與精美。>>>【詳文】
游客參觀展覽。趙朗 攝(來源:中新網)
2023年西藏唐卡藝術文化展8月17日在拉薩開展,活動共展出160幅精品以及文物級別唐卡。展覽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策劃了涵蓋“唐卡論壇+創意市集+唐卡展銷”等內容的主題活動。>>>【詳文】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8月21日14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沈鵬先生是當代書法繁榮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在書法創作、學術研究、編輯出版、教學育人、美術評論以及詩詞創作等多個領域卓有成就。他對藝術有個性化獨到的領會,同時對各種藝術流派給予充分理解與尊重。他的書法既遵循傳統,又不囿于傳統;敢于創新,又在符合審美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開拓。>>>【詳文】
圖片來源:《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來源:中新網)
自上映以來,作為《封神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封神第一部》貢獻了不少話題。隨著電影口碑發酵,從堅持實景搭建,到新人演員海選訓練,越來越多的幕后故事被發掘。人們熱衷于討論服化道等種種細節,甚至包括姬發的丸子頭是如何扎的。很多觀眾自發安利電影,期待后續故事中的人仙妖大戰、封神天下等宏大場面,調侃片中的“質子團”改變了內娛審美——他們演技或許還有點青澀,但主打一個真誠。>>>【詳文】
《孤注一擲》海報。(圖源于網絡)
暑期電影檔黑馬《孤注一擲》在上萬件真實案例的基礎上,真實地表現了網絡詐騙的黑暗與殘酷和反詐騙斗爭的艱難,極具現實意義。該片導演申奧說,他創作時努力在“一部好的反詐宣傳片”和“一部好電影”中間尋找共同點,希望既讓觀眾覺得好看,又能起到好的警示效果。>>>【詳文】
《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片方供圖(來源:中新網)
“這里是雪豹的家,一片與眾不同的荒野?!卑殡S著朱亞文深沉的旁白,“雪豹之鄉”的壯美畫卷徐徐展開。這片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是雪豹和朋友們自由徜徉的樂土,也是牧民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全國影院8月4日公映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全景展現高原之巔野性與靈動交織的生命之美,也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