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兩份重磅文件,到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再到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今年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開創新局面,中國方案、中國擔當、中國智慧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正如中國前任外交部長秦剛所說:新征程上的中國外交,是充滿光榮夢想的遠征,是穿越驚濤駭浪的遠航。惟其艱巨,更顯榮光。
長期斷交的兩個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在中國斡旋之下握手言和,國際輿論稱其為“中國外交的驚世之舉”。此后,中東地區掀起一輪讓全球矚目的“和解潮”:卡塔爾和巴林恢復外交關系,土耳其與埃及改善雙邊關系,也門和平進程出現積極進展,敘利亞恢復阿盟成員國資格……飽受戰亂動蕩之苦的中東地區,在今年不斷迎來和平發展的曙光。中國在地區多國間為化解沖突而呼喊,為促進和平而奔走,為推動實現世界長治久安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中)與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左)和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右)在北京合影。(圖源:中新社)
中國助力中東和解迎來高潮
9月4日,伊朗總統萊希(右)會見伊朗新任駐沙特大使埃納亞提(左) 。(圖源:《德黑蘭時報》網站截圖)
自3月10日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同意恢復外交關系以來,中東地區開啟了“和解潮”。不僅是沙特和伊朗,還有伊朗和阿聯酋、阿聯酋和敘利亞、土耳其與埃及……主要中東國家之間的和解外交越發頻繁。阿聯酋《海灣時報》稱,中東地區近期出現了很多和解的努力,令人歡欣鼓舞。
如伊朗在改善同阿聯酋的關系。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3月16日在阿布扎比與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舉行會談。4月4日,伊朗時隔逾7年重新向阿聯酋派駐大使……這些改善兩國關系的舉措比原先的步子邁得更大。2016年,阿聯酋召回該國駐伊朗大使并下調與伊朗的外交關系級別,但近年來兩國開始重新接觸,阿聯酋駐伊朗大使去年重新返回伊朗首都德黑蘭并恢復履職。
同時,敘利亞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接觸也日益增加。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阿盟中止了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多個阿拉伯國家關閉駐敘大使館。不過,近年來隨著敘利亞國內和地區局勢演變,敘利亞政府同阿拉伯世界關系逐漸回暖。3月19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抵達阿布扎比,與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舉行“建設性”會談。5月7日,阿盟發表聲明稱,阿盟當天在開羅舉行的外長級特別會議上決定同意恢復敘利亞的阿盟成員國資格。
這是5月7日在埃及開羅拍攝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級特別會議現場。(圖源:新華社)
此外,埃及和土耳其正在逐步推進關系正?;?。2013年埃及前總統穆爾西下臺后,埃及與土耳其關系惡化,兩國隨后下調了外交關系級別。今年以來,兩國關系顯現回暖態勢,雙方互動增多。3月18日,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在埃及首都開羅與埃及外長舒凱里舉行會晤,這是土耳其10余年來首次派出部長級官員訪問埃及。7月4日,土耳其外交部發布消息,土耳其和埃及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外交關系恢復到大使級。
有分析指出,中東出現“和解潮”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中東地區國家謀求和平的意愿增強。阿聯酋《海灣時報》稱,中東地區國家集體有尋求和平的意愿,并意識到他們以對話解決爭端的重要性。土耳其智庫“中東戰略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阿巴斯·阿斯拉尼告訴半島電視臺,伊朗和沙特以前“主要關注競爭和緊張關系,但現在他們更強調合作”。
其次,中國促成沙伊復交形成示范效應。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表示,中國頻頻在中東勸和促談意義重大,“中國成功調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復交,在中東引起了轟動效應。大家普遍給予非常積極的評價。所以我個人認為,中國在中東的勸和促談,可以說獨樹一幟,實際上也有世界性的意義?!?/p>
中東國家涌動“和解潮”的背后
這是2022年12月6日拍攝的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貌。(圖源:新華社)
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中東國家迎來“和解潮”背后反映出中東地區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積極變化,也讓國際社會對中東地區的未來更加充滿期待。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認為,沙伊和解不僅推動也門問題的緩和,還將對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等問題的化解帶來連鎖反應?!鞍⒗骸笔嗄曛蟪霈F的這一“階段性調整”,將對中東地區形勢帶來深遠影響。中國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吳毅宏說,沙伊握手言和帶來多層次、多方位的影響:既在伊斯蘭世界內部不同派別間化解了干戈,也推動阿盟和非阿盟成員之間和解與團結。
“和解潮”背后是多方擺脫美國中東政策影響的強烈愿望。美國插手中東事務多年,鮮少勸和促談,為了一己地緣政治或經濟私利“拉一派、打一派”是其常規操作。近年來,美國霸權之手四面出擊、企圖掌控整個世界的局面日益難以為繼,美國近幾任總統都延續了在中東地區戰略收縮的政策。美國在該地區的一些傳統盟友也逐漸看清,美國一直以來的中東政策沒有給地區國家帶來真正的利益,只有戰爭和沖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董漫遠指出,美國這幾年給中東盟友頻頻“上課”:從特朗普要求地區國家為“美國更偉大”出血出力,到拜登不斷開出“空頭支票”,再到美國軍事干預下阿富汗、伊拉克等國陷入持續動蕩不安,都讓人們更加看清美國的霸權自私本質。
2019年9月22日,居民在沙特阿拉伯吉達古城內休閑。(圖源:新華社)
“和解潮”反映的是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意愿上升、地區格局重塑。中東地區輿論普遍認為,美國獨霸世界時代已經結束,地區各國外交自主性不斷加強,尋求新的外交平衡,試圖塑造地區新格局。自主選擇符合本國切身利益的發展道路的意愿不斷堅定,為地區多國相互之間由隔閡轉向接觸提供了條件。
《今日巴基斯坦報》網站的報道直言,過去十年里,中東國家發現,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靠不住,也不可持續。分析人士表示,美國不僅未能解決地區問題、給該地區帶來和平與發展,反而加劇了緊張與混亂,導致地區國家對美國失去信心,轉而期待中國在促進該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和解潮”也反映了中東地區人民期待在和平環境下致力于實現國家更好發展。長期以來,中東地區是受到外國勢力干預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不少國家長期陷于戰亂和動蕩,無法在穩定的環境下實現國家發展。當前,隨著地區局勢不斷緩和,地區許多國家也正積極尋求新的身位和定位,把經濟和民生發展置于優先位置:沙特外交調整和“2030愿景”吸引世界注意,阿聯酋著力發展經濟……西方媒體說,在現代中東史上,經濟首次取代政治和安全成為國家首要目標。
為中東地區和平穩定貢獻力量
2022年7月1日,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亞村的中國維和部隊營區,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在受勛后通過觀禮臺。(圖源:新華網)
中東是全球地緣政治最復雜的區域之一。中國為中東國家維護地區和平、消弭沖突根源、實現長治久安提供了中國方案,得到中東國家廣泛贊賞。一直以來,中國面對中東復雜、多變且動蕩的地區形勢,堅持以勸和促談斡旋地區沖突、以和平發展促進地區穩定作為中東政策的重點。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與中東國家需求不謀而合,得到中東國家積極認同和響應。
分析人士認為,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國斡旋下復交,在該地區掀起“和解潮”,說明中國勸和促談的國際角色受到各方高度認可。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倡導建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中東安全架構,這順應了中東國家追求和平、穩定、發展的強烈愿望,為該地區維護和平、消減沖突、實現長治久安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這輪中東‘和解潮’不是突然出現的,其背后是中國和中東國家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鄙虾I鐣茖W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分析稱,近年來,中國持續為實現中東地區的長久和平與繁榮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先后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落實巴勒斯坦問題“兩國方案”的三點思路等。此外,中國政府還通過設立中東問題特使、敘利亞問題特使以及舉辦研討會和安全論壇等,對中東地區安全挑戰及其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中國一向奉行在中東不謀求勢力范圍、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的外交政策,并從多方面搭建對話平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中東國家得到廣泛認可?!蔽鞅贝髮W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分析稱,中國在推動中東國家和解的過程中始終態度真誠,不設前提條件,不圖一己私利,堅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贏得信任,讓當事國“自愿來到談判桌前”,與某些國家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甚至直接動用軍事力量將當事國“按在談判桌前”形成鮮明對比。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院長劉欣路說,當前,中東各界都在深入思考,中東國家能否化敵為友,能否跳出近代以來不斷循環往復的沖突陷阱。而破解之道正變得日益清晰,并日益成為中東國家共識,那就是——改變傳統的基于西方地緣政治邏輯的秩序觀、安全觀,摒棄零和思維,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中國倡導的安全觀、秩序觀、發展觀、文明觀得到中東國家的廣泛認同,這有利于中東地區實現和平、聚焦發展。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光明日報、新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thedunesgolfclub.com